联合国秘书长副发言人法尔汉·哈克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记者会上,用清晰的中文说出了两个字:“谢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外交致意,而是因为中国在10月30日全额缴纳了本年度的联合国常规会费,一笔高达6.8573亿美元的款项。就在不久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才刚刚发出“破产”警告,称如果会费收不上来,联合国可能不得不裁员超过2600人,甚至影响到维和与人道救援这些核心使命。中国的这笔钱,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哈克没有掩饰这份感激之情,他特别强调,“这是一笔非常大的款项”,“因此我们非常感激”。联合国甚至专门制作了一段视频,画面中再次出现“谢谢,中国!”的字样。这声感谢,在联合国当前极度脆弱的财政状况下,显得格外有分量。截至今年9月底,联合国只收到了66%的应缴会费,共有57个国家拖欠着总额高达18.7亿美元的强制性款项。而在这份欠费名单上,最引人注目的名字是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同时也是联合国最大的欠费国,独自一人就拖欠了15亿美元。
记者会的现场,充满了微妙的张力。有记者直接追问哈克,美国政府最近的“关门”风波会不会影响他们缴纳会费?哈克的回答直截了当:“这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问题。很显然,影响缴费的因素在于美国政府是否向我们付款。”当记者半开玩笑地问“我们在美国连餐车都付不起钱了,你觉得他们会付钱给联合国吗?”时,哈克依旧坚持原则,指出缴纳会费是每个会员国必须履行的条约义务,与美国国内的政局波动是“两回事”。
中国的缴费记录近年来始终保持着一贯的准时和足额。回望2024年12月,中国同样在年末的最后48小时内,缴清了当年全部的4.8亿美元会费。这种可靠性不仅仅体现在常规预算上。根据联合国大会最新通过的2025年至2027年分摊比例决议,中国的会费占比已经从2013年的约5%,一路攀升至超过20%,首次突破这一门槛,直逼美国的22%。这意味着,未来三年中国需要承担的国际会费还将进一步增加。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欠费模式。美国的拖欠行为并非偶然的财政困难,而是一种长期且带有政治意图的策略。它常常将会费作为向联合国施压的筹码,试图让这个国际组织服从其自身的政策偏好。这种“工具化”会费的做法早有先例,例如2017年,特朗普政府就曾因不满联合国的相关政策,直接扣留了数亿美元会费。
这种反差并不仅仅存在于国际组织的缴费记录上。一个更具讽刺意味的事实是,美国在哭穷、拖欠联合国会费的同时,却在其他一些领域展现出“不差钱”的姿态。2025财年,美国的军费预算被提升至约8950亿美元。就在近期,拜登政府还宣布了向乌克兰提供数十亿美元的额外军事援助。这些数字清晰地表明,美国并非没有资金,它只是更倾向于将资源投向其认为更能直接服务自身战略利益的领域,而非支持多边主义的国际义务。
美国的这种单边主义倾向,并不仅限于联合国舞台。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类似的情节也在上演。2025年3月,WTO证实美国拖欠其会费已达2570万美元,并且已进入“第一类欠费状态”。美国代表团甚至已宣布暂停支付2024年及2025年的WTO会费,声称要等待对国际组织会费缴纳问题的审查完成。这一举动被视为其“美国优先”政策的延续,此前美国已退出世卫组织(WHO),并长期阻挠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上诉机构运行。
中国在联合国体系内的角色,则超越了单纯的财政贡献。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国之一,累计派出维和人员数量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位居前列。在气候变化、全球减贫等众多全球性议题上,中国也通过联合国框架积极推动合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日前表示,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恰恰是因为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没有得到贯彻执行。他强调,只要国际社会坚定信心,共同努力,联合国就一定能克服困难,重振权威,重现活力。
联合国的财政危机,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国际秩序观。一边是将其视为应共同维护的公共平台,通过履行义务来支持其运转。另一边则视其为可用的工具,合则用,不合则弃。当联合国的电梯因为缺钱而无法及时维修,当关乎全球贫困人口生计的援助项目因资金短缺而缩水,这些日常运作的窘境,恰恰揭示了多边主义面临的真实挑战。这声用中文表达的“谢谢”,因此也超越了外交礼仪,成为对一种负责任态度的认可,以及对另一种行为的无声追问。